Linux文件和目录管理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都被组织成以一个根节点“/”开始的倒置的树状结构。

文件系统的最顶层是由根目录开始的,系统使用“/”来表示根目录,在根目录之下的既可以是目录,也可以是文件,而每一个目录中又可以包含(子)目录或文件。如此反复就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文件系统。

命令基本格式

命令提示符

登录系统后,第一眼看到的内容是:

1
[root@localhost ~]#

这就是 Linux 系统的命令提示符。那么,这个提示符的含义是什么呢?

  • []:这是提示符的分隔符号,没有特殊含义。
  • root:显示的是当前的登录用户。
  • @:分隔符号,没有特殊含义。
  • localhost:当前系统的简写主机名(完整主机名是localhost.localdomain)。
  • ~:代表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此例中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是家目录。
  • #:命令提示符,Linux 用这个符号标识登录的用户权限等级。如果是超级用户,提示符就是 #;如果是普通用户,提示符就是$

Linux 系统是纯字符界面,用户登录后,要有一个初始登录的位置,这个初始登录位置就称为用户的主目录:

  • 超级用户的主目录:/root
  • 普通用户的主目录:/home/用户名
1
2
[root@localhost ~]# cd /usr/local
[root@localhost local]#

如果切换用户所在目录,那么命令提示符中的会变成用户当前所在目录的最后一个目录(不显示完整的所在目录/usr/ local,只显示最后一个目录local)。

命令的基本格式

1
[root@localhost ~]# 命令[选项][参数]

命令格式中的[]代表可选项,也就是有些命令可以不写选项或参数,也能执行。

1.选项的作用

Linux 的选项又分为短格式选项(-l)和长格式选项(--all)。短格式选项是英文的简写,用一个减号调用。

1
[root@localhost ~]# ls -l

而长格式选项是英文完整单词,一般用两个减号调用。

1
[root@localhost ~]# ls --all

一般情况下,短格式选项是长格式选项的缩写,也就是一个短格式选项会有对应的长格式选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ls命令的短格式选项-l就没有对应的长格式选项。

2.参数的作用

参数是命令的操作对象,一般文件、目录、用户和进程等可以作为参数被命令操作。

1
2
[root@localhost ~]# ls -l anaconda-ks.cfg
-rw-------.1 root root 1207 1 月 14 18:18 anaconda-ks.cfg

命令一般都需要加入参数,用于指定命令操作的对象是谁。如果可以省略参数,则一般都有默认参数。

1
2
[root@localhost ~]# ls
anaconda-ks.cfg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这个ls命令后面没有指定参数,默认参数是当前所在位置,所以会显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名。

总结一下:命令的选项用于调整命令功能,而命令的参数是这个命令的操作对象。

cd命令:切换目录

cd命令,是Change Directory的缩写,用来切换工作目录。

Linux 命令按照来源方式,可分为两种,分别是 Shell 内置命令和外部命令。内置命令是没有执行文件的;而外部命令是由程序员单独开发的,所以会有命令的执行文件。cd命令是一个 Shell 内置命令,所以cd命令没有执行文件所在路径。

1
[root@localhost ~]# cd [相对路径或绝对路径]

cd命令后面可以跟一些特殊符号,表达固定的含义:

特殊符号 作 用
~ 代表当前登录用户的主目录
~用户名 表示切换至指定用户的主目录
- 代表上次所在目录
. 代表当前目录
.. 代表上级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root@localhost vbird]# cd ~
#表示回到自己的主目录,对于 root 用户,其主目录为 /root
[root@localhost ~]# cd
#没有加上任何路径,也代表回到当前登录用户的主目录
[root@localhost ~]# cd ~vbird
#代表切换到 vbird 这个用户的主目录,亦即 /home/vbird
[root@localhost ~]# cd ..
#表示切换到目前的上一级目录,亦即是 /root 的上一级目录的意思;
[root@localhost /]# cd -
#表示回到刚刚的那个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在 Linux 系统中,根目录确实存在.(当前目录)以及..(当前目录的父目录)两个目录,但由于根目录是最顶级目录,因此根目录的...的属性和权限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根目录的父目录是自身。

示例

1. cd - 的用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root@localhost ~]# cd /usr/local/src
#进入/usr/local/src目录
[root@localhost src]# cd -
/root
[root@localhost ~]#
#"cd -"命令回到进入 src 目录之前的主目录
[root@localhost ~]# cd -
/usr/local/src
[root@localhost src]#
#再执行一遍"cd -"命令,又回到了 /usr/local/src 目录

2. cd . 和 cd .. 的用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oot@localhost ~]# cd /usr/local/src
#进入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src]# cd ..
#进入上级目录
[root@localhost local]# pwd
/usr/local
#pwd是査看当前所在目录的命令,可以看到我们进入了上级目录 /usr/local
[root@localhost local]# cd .
#进入当前目录
[root@localhost local]# pwd
/usr/local
#这个命令不会有目录的改变,只是告诉大家"."代表当前目录

pwd命令:显示当前路径

由于 Linux 文件系统中有许多目录,当用户执行一条 Linux 命令又没有指定该命令或参数所在的目录时,Linux 系统就会首先在当前目录(目前的工作目录)搜寻这个命令或它的参数。因此,用户在执行命令之前,常常需要确定目前所在的工作目录,即当前目录。

pwd命令,是Print Working Directory (打印工作目录)的缩写,功能是显示用户当前所处的工作目录的绝对路径。

1
[root@localhost ~]# pwd

whoami命令用于确定当前登陆的用户。

1
2
3
4
[demo@localhost ~]# whoami
demo
[demo@localhost ~]# pwd
/home/demo

以上代码表明,当前登陆 Linux 系统的是用户demo,当前所在目录为demo的主目录/home/demo

注意,在[demo@localhost ~]#这一部分中,虽然也显示出当前所在的目录(例如~表示主目录),但此位置只会列出整个路径中最后的那一个目录。

1
2
3
[root@localhost ~]# cd /var/mail
[root@localhost mail]# pwd
/var/mail

不同的目录中,目录名是可以重复的,因此,仅通过[root@localhost mail]中的mail,根本无法判断其所在的具体位置,而使用pwd命令,可以输出当前所在目录的完整路径。

ls命令:查看目录下文件

ls命令,list的缩写,其主要功能是显示当前目录下的内容。

1
[root@localhost ~]# ls [选项] 目录名称
选项 功能
-a 显示全部的文件,包括隐藏文件(开头为 . 的文件)也一起罗列出来,这是最常用的选项之一。
-A 显示全部的文件,连同隐藏文件,但不包括 . 与 .. 这两个目录。
-d 仅列出目录本身,而不是列出目录内的文件数据。
-f ls 默认会以文件名排序,使用 -f 选项会直接列出结果,而不进行排序。
-F 在文件或目录名后加上文件类型的指示符号,例如,* 代表可运行文件,/ 代表目录,= 代表 socket 文件,
-h 以人们易读的方式显示文件或目录大小,如 1KB、234MB、2GB 等。
-i 显示 inode 节点信息。
-l 使用长格式列出文件和目录信息。
-n 以 UID 和 GID 分别代替文件用户名和群组名显示出来。
-r 将排序结果反向输出,比如,若原本文件名由小到大,反向则为由大到小。
-R 连同子目录内容一起列出来,等於将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都显示出来。
-S 以文件容量大小排序,而不是以文件名排序。
-t 以时间排序,而不是以文件名排序。
–full-time 以完整时间模式 (包含年、月、日、时、分)输出

示例

1.

ls命令不使用任何选项时,默认只会显示非隐藏文件的名称,并以文件名进行排序,同时会根据文件的具体类型给文件名配色(蓝色显示目录,白色显示一般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oot@www ~]# ls -al ~
total 156
drwxr-x--- 4 root root 4096 Sep 24 00:07 .
drwxr-xr-x 23 root root 4096 Sep 22 12:09 ..
-rw------- 1 root root 1474 Sep 4 18:27 anaconda-ks.cfg
-rw------- 1 root root 955 Sep 24 00:08 .bash_history
-rw-r--r-- 1 root root 24 Jan 6 2007 .bash_logout
-rw-r--r-- 1 root root 191 Jan 6 2007 .bash_profile
-rw-r--r-- 1 root root 176 Jan 6 2007 .bashrc
drwx------ 3 root root 4096 Sep 5 10:37 .gconf
-rw-r--r-- 1 root root 42304 Sep 4 18:26 install.log
-rw-r--r-- 1 root root 5661 Sep 4 18:25 install.log.syslog

通过使用-a,你会看到以.为开头的几个文件,以及目录文件(.)、(..)、.gconf等等,这些都是隐藏的目录和文件。

不仅如此,这里的ls命令还使用了-l选项,因此才显示出了文件的详细信息,此选项显示的这 7 列的含义分别是:

  • 第一列:规定了不同的用户对文件所拥有的权限。
  • 第二列:引用计数,文件的引用计数代表该文件的硬链接个数,而目录的引用计数代表该目录有多少个一级子目录。
  • 第三列:所有者,也就是这个文件属于哪个用户。默认所有者是文件的建立用户。
  • 第四列:所属组,默认所属组是文件建立用户的有效组,一般情况下就是建立用户的所在组。
  • 第五列:大小,默认单位是字节。
  • 第六列:文件修改时间,文件状态修改时间或文件数据修改时间都会更改这个时间,注意这个时间不是文件的创建时间。
  • 第七列:文件名或目录名。

2.查看某个目录的详细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root@localhost usr]# ls -l /usr/
总用量44
dr-xr-xr-x. 2 root root 20480 8月 4 19:11 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6 4月 11 2018 etc
drwxr-xr-x. 2 root root 6 4月 11 2018 games
drwxr-xr-x. 34 root root 8192 8月 4 19:11 include
drwxr-xr-x. 3 root root 60 8月 3 17:27 java
dr-xr-xr-x. 28 root root 4096 8月 4 19:11 lib
dr-xr-xr-x. 41 root root 28672 8月 4 19:11 lib64
...

这个命令会显示目录下的内容,而不会显示这个目录本身的详细信息。如果想显示目录本身的信息,就必须加入-d选项。

1
2
[root@localhost ~]# ls -ld /root/
drwxr-xr-x. 15 root root 180 8月 3 17:58 /usr/

mkdir命令:创建目录(文件夹)

mkdir命令,是make directories的缩写,用于创建新目录,此命令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

1
[root@localhost ~]# mkdir [-mp] 目录名
  • -m选项用于手动配置所创建目录的权限,而不再使用默认权限。
  • -p选项递归创建所有目录,以创建/home/test/demo为例,在默认情况下,你需要一层一层的创建各个目录,而使用-p选项,则系统会自动帮你创建/home、/home/test以及/home/test/demo

示例

1.建立目录

1
2
3
[root@localhost ~]#mkdir cangls
[root@localhost ~]#ls
anaconda-ks.cfg cangls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注意,我们在建立目录的时候使用的是相对路径,所以这个目录被建立到当前目录下。

2.使用 -p 选项递归建立目录

1
2
3
4
5
6
7
8
[root@localhost ~]# mkdir lm/movie/jp/cangls
mkdir:无法创建目录"lm/movie/jp/cangls":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root@localhost ~]# mkdir -p lm/movie/jp/cangls
[root@localhost ~]# ls
anaconda-ks.cfg cangls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lm
[root@localhost ~]# ls lm/
movie
#这里只查看一级子目录,其实后续的jp目录、cangls目录都已经建立

3.使用 -m 选项自定义目录权限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mkdir -m 711 test2
[root@localhost ~]# ls -l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0 test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3 test1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54 test2

rmdir命令:删除空目录

mkdir命令(创建空目录)恰好相反,rmdirremove empty directories的缩写)命令用于删除空目录。

1
[root@localhost ~]# rmdir [-p] 目录名

-p选项用于递归删除空目录。

示例

1

1
[root@localhost ~]#rmdir cangls

命令后面加目录名称即可,但命令执行成功与否,取决于要删除目录是否是空目录,因为rmdir命令只能删除空目录。

2

rmdir命令可以使用-p选项递归删除目录。

1
[root@localhost ~]# rmdir -p lm/movie/jp/cangls

注意,此方式先删除最低一层地目录(这里先删除cangls),然后逐层删除上级目录,删除时也需要保证各级目录是空目录。

3

rmdir命令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只能刪除空目录,所以一旦目录中有内容,就会报错。

1
2
3
4
5
6
7
[root@localhost # mkdir test
#建立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 touch test/boduo
[root@localhost ~]# touch test/longze
#在测试目录中建立两个文件
[root@localhost ~]# rmdir test
rmdir:删除"test"失败:目录非空

touch命令:创建文件及修改文件时间戳

touch命令不光可以用来创建文件(当指定操作文件不存在时,该命令会在当前位置建立一个空文件),此命令更重要的功能是修改文件的时间参数(但当文件存在时,会修改此文件的时间参数)。

Linux 系统中,每个文件主要拥有 3 个时间参数(通过stat命令进行查看),分别是文件的访问时间、数据修改时间以及状态修改时间:

  • 访问时间(Access Time,简称atime):只要文件的内容被读取,访问时间就会更新。例如,使用cat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内容,此时文件的访问时间就会发生改变。
  • 数据修改时间(Modify Time,简称mtime):当文件的内容数据发生改变,此文件的数据修改时间就会跟着相应改变。
  • 状态修改时间(Change Time,简称ctime):当文件的状态发生变化,就会相应改变这个时间。比如说,如果文件的权限或者属性发生改变,此时间就会相应改变。
1
[root@localhost ~]# touch [选项] 文件名

选项:

  • -a:只修改文件的访问时间;
  • -c:仅修改文件的时间参数(3 个时间参数都改变),如果文件不存在,则不建立新文件。
  • -d:后面可以跟欲修订的日期,而不用当前的日期,即把文件的atimemtime时间改为指定的时间。
  • -m:只修改文件的数据修改时间。
  • -t:命令后面可以跟欲修订的时间,而不用目前的时间,时间书写格式为YYMMDDhhmm

可以看到,touch命令可以只修改文件的访问时间,也可以只修改文件的数据修改时间,但是不能只修改文件的状态修改时间。因为,不论是修改访问时间,还是修改文件的数据时间,对文件来讲,状态都会发生改变,即状态修改时间会随之改变(更新为操作当前文件的真正时间)。

1
2
[root@localhost ~]#touch bols
#建立名为 bols 的空文件
1
2
3
4
5
6
7
8
[root@localhost ~]#ll --time=atime bols
#查看文件的访问时间
-rw-r--r-- 1 root root 0 Sep 25 21:23 bols
#文件上次的访问时间为 9 月 25 号 21:23
[root@localhost ~]#touch bols
[root@localhost ~]#ll --time=atime bols
-rw-r--r-- 1 root root 0 May 15 16:36 bols
#而如果文件已经存在,则也不会报错,只是会修改文件的访问时间。
1
2
3
4
5
6
[root@localhost ~]# touch -d "2017-05-04 15:44" bols
[root@localhost ~]# ll bols; ll --time=atime bols; ll --time=ctime bols
-rw-r--r-- 1 root root 0 May 4 2017 bols
-rw-r--r-- 1 root root 0 May 4 2017 bols
-rw-r--r-- 1 root root 0 Sep 25 21:40 bols
#ctime不会变为设定时间,但更新为当前服务器的时间

ln命令:建立链接(硬链接和软链接)文件

如果要想说清楚ln命令,则必须先解释下ext文件系统(Linux 文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分区的格式化就是写入文件系统,Linux 目前使用的是ext4文件系统。ext4文件系统:

ext4文件系统会把分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小部分用于保存文件的inode (i节点)信息;剩余的大部分用于保存block信息。

inode的默认大小为128 Byte,用来记录文件的权限(r、w、x)、文件的所有者和属组、文件的大小、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ctime)、文件的最近一次读取时间(atime)、文件的最近一次修改时间(mtime)、文件的数据真正保存的block编号。每个文件需要占用一个inodeinode中是不记录文件名的,那是因为文件名记录在文件所在目录的block中。

block的大小可以是1KB、2KB、4KB,默认为4KBblock用于实际的数据存储,如果一个block放不下数据,则可以占用多个block。例如,有一个10KB的文件需要存储,则会占用 3 个block,虽然最后一个block不能占满,但也不能再放入其他文件的数据。这 3 个block有可能是连续的,也有可能是分散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下 2 个重要的信息:

  • 每个文件都独自占用一个inode,文件内容由inode的记录来指向;
  • 如果想要读取文件内容,就必须借助目录中记录的文件名找到该文件的inode,才能成功找到文件内容所在的block块;

ln命令用于给文件创建链接,根据 Linux 系统存储文件的特点,链接的方式分为以下 2 种:

  • 软链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给文件创建快捷方式,即产生一个特殊的文件,该文件用来指向另一个文件,此链接方式同样适用于目录。
  • 硬链接:文件的基本信息都存储在inode中,而硬链接指的就是给一个文件的inode分配多个文件名,通过任何一个文件名,都可以找到此文件的inode,从而读取该文件的数据信息。
1
[root@localhost ~]# ln [选项] 源文件 目标文件

选项:

  • -s:建立软链接文件。如果不加-s选项,则建立硬链接文件;
  • -f:强制。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删除目标文件后再建立链接文件;

示例

1.创建硬链接

1
2
3
4
[root@localhost ~]# touch cangls
[root@localhost ~]# ln /root/cangls /tmp
#建立硬链接文件,目标文件没有写文件名,会和原名一致
#也就是/tmp/cangls 是硬链接文件

2.创建软链接

1
2
3
[root@localhost ~]# touch bols
[root@localhost ~]# In -s /root/bols /tmp
#建立软链接文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软链接文件的源文件必须写成绝对路径,而不能写成相对路径(硬链接没有这样的要求);否则软链接文件会报错。

cp命令:复制文件和目录

cp命令,主要用来复制文件和目录,同时借助某些选项,还可以实现复制整个目录,以及比对两文件的新旧而予以升级等功能。

1
[root@localhost ~]# cp [选项] 源文件 目标文件

选项:

  • -a:相当于-d、-p、-r选项的集合;
  • -d:如果源文件为软链接(对硬链接无效),则复制出的目标文件也为软链接;
  • -i:询问,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会询问是否覆盖;
  • -l:把目标文件建立为源文件的硬链接文件,而不是复制源文件;
  • -s:把目标文件建立为源文件的软链接文件,而不是复制源文件;
  • -p:复制后目标文件保留源文件的属性(包括所有者、所属组、权限和时间);
  • -r:递归复制,用于复制目录;
  • -u:若目标文件比源文件有差异,则使用该选项可以更新目标文件,此选项可用于对文件的升级和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源文件可以有多个,但这种情况下,目标文件必须是目录才可以。
这里的软链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的快捷方式,而硬链接则是透过文件系统的inode号产生一个新的文件名。无论是复制软链接还是硬链接,都不是复制源文件。

示例

1
2
3
4
5
6
#建立源文件
[root@localhost ~]# touch cangls
#把源文件不改名复制到 /tmp/ 目录下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
#改名复制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bols

如果复制的目标位置已经存在同名的文件,则会提示是否覆盖,因为cp命令默认执行的是cp -i的别名:

1
2
3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
cp:是否覆盖"/tmp/cangls"?y
#目标位置有同名文件,所以会提示是否覆盖

复制目录只需使用-r选项即可:

1
2
3
4
#建立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 mkdir movie
#目录原名复制
[root@localhost ~]# cp -r /root/movie/ /tmp/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oot@localhost ~]# ln -s /root/cangls /tmp/cangls_slink
#建立一个测试软链接文件/tmp/cangls_slink
[root@localhost ~]# ll /tmp/cangls_slink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6 月 14 05:53 /tmp/cangls_slink -> /root/cangls
#源文件本身就是一个软链接文件
[root@localhost ~]# cp /tmp/cangls_slink /tmp/cangls_t1
#复制软链接文件,但是不加"-d"选项
[root@localhost ~]# cp -d /tmp/cangls_slink /tmp/cangls_t2
#复制软链接文件,加入"-d"选项
[root@localhost ~]# ll /tmp/cangls_t1 /tmp/cangls_t2
-rw-r--r-- 1 root root 0 6月 14 05:56 /tmp/cangls_t1
#会发现不加"-d"选项,实际复制的是软链接的源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6 月 14 05:56/tmp/ cangls_t2-> /root/cangls
#而如果加入了"-d"选项,则会复制软链接文件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在复制软链接文件时不使用-d选项,则cp命令复制的是源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只有加入了-d选项,才会复制软链接文件。请大家注意,-d选项对硬链接是无效的。

我们发现,在执行复制命令后,目标文件的时间会变成复制命令的执行时间,而不是源文件的时间。

1
2
3
4
5
6
7
[root@localhost ~]# cp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
[root@localhost ~]# ll /var/lib/mlocate/mlocate.db
-rw-r-----1 root slocate2328027 6月 14 02:08/var/lib/mlocate/mlocate.db
#注意源文件的时间和所属组
[root@localhost ~]#ll /tmp/mlocate.db
-rw-r----- 1 root root2328027 6 月 14 06:05/tmp/mlocate.db
#由于复制命令由root用户执行,所以目标文件的所属组为了root,而且时间也变成了复制命令的执行时间

而当我们执行备份、日志备份的时候,这些文件的时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这就需执行-p选项了。这个选项会保留源文件的属性,包括所有者、所属组和时间。

1
2
3
4
5
6
7
#使用"-p"选项
[root@localhost ~]# cp -p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mlocate.db_2

[root@localhost ~]# ll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mlocate.db_2
-rw-r----- root slocate 2328027 6月 14 02:08 /tmp/mlocate.db_2
-rw-r----- root slocate 2328027 6月 14 02:08 /var/lib/mlocate/mlocate.db
#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所有属性都一致,包括时间

当我们使用-a选项时,目标文件和源文件的所有属性都一致,包括源文件的所有者,所属组、时间和软链接性。使用-a选项来取代-d、-p、-r选项更加方便。

我们如果使用-l选项,则目标文件会被建立为源文件的硬链接;而如果使用了-s选项,则目标文件会被建立为源文件的软链接。

这两个选项和"-d"选项是不同的,"d"选项要求源文件必须是软链接,目标文件才会复制为软链接;而-l-s选项的源文件只需是普通文件,目标文件就可以直接复制为硬链接和软链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root@localhost ~]# touch bols
#建立测试文件
[root@localhost ~]# ll -i bols
262154-rw-r--r-- 1 root root 0 6月 14 06:26 bols
#源文件只是一个普通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
[root@localhost ~]# cp -l /root/bols /tmp/bols_h
[root@localhost ~]# cp -s /root/bols /tmp/bols_s
#使用"-l" 和"-s"选项复制
[root@localhost ~]# ll -i /tmp/bols_h /tmp/bols_s
262154-rw-r--r-- 2root root 0 6 月 14 06:26/tmp/bols_h
#目标文件 /tmp/bols_h 为源文件的硬链接文件
932113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0 6 月 14 06:27/tmp/bols_s -> /root/bols
#目标文件 /tmp/bols_s 为源文件的软链接文件

rm命令:删除文件或目录

rm是强大的删除命令,它可以永久性地删除文件系统中指定的文件或目录。在使用rm命令删除文件或目录时,系统不会产生任何提示信息。

1
[root@localhost ~]# rm[选项] 文件或目录

选项:

  • -f:强制删除(force),和-i选项相反,使用-f,系统将不再询问,而是直接删除目标文件或目录。
  • -i:和-f正好相反,在删除文件或目录之前,系统会给出提示信息,使用-i可以有效防止不小心删除有用的文件或目录。
  • -r:递归删除,主要用于删除目录,可删除指定目录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的子目录和文件。

示例

1.基本用法

rm命令如果任何选项都不加,则默认执行的是”rm -i文件名”,也就是在删除一个文件之前会先询问是否删除。

1
2
3
4
[root@localhost ~]# touch cangls
[root@localhost ~]# rm cangls
rm:是否删除普通空文件"cangls"?y
#删除前会询问是否删除

2.删除目录。

如果需要删除目录,则需要使用-r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root@localhost ~]# mkdir -p /test/lm/movie/jp
#递归建立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 rm /test
rm:无法删除"/test/": 是一个目录
#如果不加"-r"选项,则会报错
[root@localhost ~]# rm -r /test
rm:是否进入目录"/test"?y
rm:是否进入目录"/test/lm/movie"?y
rm:是否删除目录"/test/lm/movie/jp"?y
rm:是否删除目录"/test/lm/movie"?y
rm:是否删除目录"/test/lm"?y
rm:是否删除目录"/test"?y
#会分别询问是否进入子目录、是否删除子目录

3.强制删除

1
2
3
4
[root@localhost ~]# mkdir -p /test/lm/movie/jp
#重新建立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 rm -rf /test
#强制删除,一了百了

加入了强制功能之后,删除就会变得很简单,但是需要注意,数据强制删除之后无法恢复,除非依赖第三方的数据恢复工具。但要注意,数据恢复很难恢复完整的数据。

虽然-rf选项是用来删除目录的,但是删除文件也不会报错。所以,为了使用方便,一般不论是删除文件还是删除目录,都会直接使用-rf选项。

mv命令:移动文件或改名

mv命令(move的缩写),既可以在不同的目录之间移动文件或目录,也可以对文件和目录进行重命名。

1
[root@localhost ~]# mv [选项] 源文件 目标文件

选项:

  • -f:强制覆盖,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不询问,直接强制覆盖;
  • -i:交互移动,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询问用户是否覆盖(默认选项);
  • -n: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不会覆盖移动,而且不询问用户;
  • -v:显示文件或目录的移动过程;
  • -u: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但两者相比,源文件更新,则会对目标文件进行升级;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mv cangls /tmp
#移动之后,源文件会被删除,类似剪切
[root@localhost ~]# mkdir movie
[root@localhost ~]# mv movie/ /tmp
#也可以移动目录。和 rm、cp 不同的是,mv 移动目录不需要加入 "-r" 选项

如果移动的目标位置已经存在同名的文件,则同样会提示是否覆盖,因为mv命令默认执行的也是mv -i的别名。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touch cangls
#重新建立文件
[root@localhost ~]# mv cangls /tmp
mv:是否覆盖"tmp/cangls"?y
#由于 /tmp 目录下已经存在 cangls 文件,所以会提示是否覆盖,需要手工输入 y 覆盖移动

如果源文件和目标文件在同一目录中,那就是改名。

1
2
#把 bols 改名为 lmls
[root@localhost ~]# mv bols lmls

目录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改名。

Linux命令的执行过程

Linux 命令的执行过程分为如下 4 个步骤:

1. 判断路径

判断用户是否以绝对路径或相对路径的方式输入命令(如/bin/ls),如果是的话直接执行。

2. 检查别名

Linux 系统会检查用户输入的命令是否为“别名命令”。要知道,通过alias命令是可以给现有命令自定义别名的,即用一个自定义的命令名称来替换原本的命令名称。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rm命令,其实就是rm -i这个整体的别名:

1
2
[root@localhost ~]# alias rm
alias rm='rm -i'

这使得当使用rm命令删除指定文件时,Linux 系统会要求我们再次确认是否执行删除操作。

1
2
3
[root@localhost ~]# rm a.txt <-- 假定当前目录中已经存在 a.txt 文件
rm: remove regular file 'a.txt'? y <-- 手动输入 y,即确定删除
[root@localhost ~]#

这里可以使用unalias命令,将 Linux 系统设置的rm别名删除掉: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alias rm
alias rm='rm -i'
[root@localhost ~]# unalias rm
[root@localhost ~]# rm a.txt
[root@localhost ~]# <--直接删除,不再询问

3. 判断是内部命令还是外部命令

Linux命令行解释器(又称为 shell)会判断用户输入的命令是内部命令还是外部命令。其中,内部命令指的是解释器内部的命令,会被直接执行;而用户通常输入的命令都是外部命令,这些命令交给步骤四继续处理。

内部命令由 Shell 自带,会随着系统启动,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读取;而外部命令仅是在系统中有对应的可执行文件,执行时需要读取该文件。

判断一个命令属于内部命令还是外部命令,可以使用type命令实现。

1
2
3
4
[root@localhost ~]# type pwd
pwd is a shell builtin <-- pwd是内部命令
[root@localhost ~]# type top
top is /usr/bin/top <-- top是外部命令

4. 查找外部命令对应的可执行文件

当用户执行的是外部命令时,系统会在指定的多个路径中查找该命令的可执行文件,而定义这些路径的变量,就称为PATH环境变量,其作用就是告诉 Shell 待执行命令的可执行文件可能存放的位置,也就是说,Shell 会在PATH变量包含的多个路径中逐个查找,直到找到为止(如果找不到,Shell 会提供用户“找不到此命令”)。

Linux环境变量

在 Linux 系统中,环境变量是用来定义系统运行环境的一些参数,比如每个用户不同的家目录、邮件存放位置等。

值得一提的是,Linux 系统中环境变量的名称一般都是大写的,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我们可以使用env命令来查看到 Linux 系统中所有的环境变量:

1
2
3
4
5
6
7
[root@localhost ~]# env
ORBIT_SOCKETDIR=/tmp/orbit-root
HOSTNAME=livecd.centos
GIO_LAUNCHED_DESKTOP_FILE_PID=2065
TERM=xterm
shell =/bin/bash
......

非常重要的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名称 作用
HOME 用户的主目录(也称家目录)
SHELL 用户使用的 Shell 解释器名称
PATH 定义命令行解释器搜索用户执行命令的路径
EDITOR 用户默认的文本解释器
RANDOM 生成一个随机数字
LANG 系统语言、语系名称
HISTSIZE 输出的历史命令记录条数
HISTFILESIZE 保存的历史命令记录条数
PS1 ash解释器的提示符
MAIL 邮件保存路径

Linux 作为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能够为每个用户提供独立的、合适的工作运行环境,因此,一个相同的环境变量会因为用户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值。

例如,使用下述命令来查看HOME变量在不同用户身份下都有哪些值: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echo $HOME
/root
[root@localhost ~]# su - user1 <--切换到 user1 用户身份
[user1@localhost ~]$ echo $HOME
/home/user1

其实,环境变量是由固定的变量名与用户或系统设置的变量值两部分组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自行创建环境变量来满足工作需求。例如,设置一个名称为WORKDIR的环境变量,方便用户更轻松地进入一个层次较深的目录,执行命令如下:

1
2
3
4
5
[root@localhost ~]# mkdir /home/work1
[root@localhost ~]# WORKDIR=/home/work1
[root@localhost ~]# cd $WORKDIR
[root@localhost work1]# pwd
/home/work1

但是,这样的环境变量不具有全局性,作用范围也有限,默认情况下不能被其他用户使用。如果工作需要,可以使用export命令将其提升为全局环境变量,这样其他用户就可以使用它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root@localhost work1]# su user1 <-- 切换到 user1,发现无法使用 WORKDIR 自定义变量
[user1@localhost ~]$ cd $WORKDIR
[user1@localhost ~]$ echo $WORKDIR

[user1@localhost ~]$ exit <--退出user1身份
[root@localhost work1]# export WORKDIR
[root@localhost work1]# su user1
[user1@localhost ~]$ cd $WORKDIR
[user1@localhost work1]$ pwd
/home/work1

PATH 环境变量及作用

which命令,它用于查找某个命令所在的绝对路径。

1
2
3
4
5
6
7
[root@localhost ~]# which rm
/bin/rm
[root@localhost ~]# which rmdir
/bin/rmdir
[root@localhost ~]# which ls
alias ls='ls --color=auto'
/bin/ls

注意,ls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命令,它使用alias命令做了别名,也就是说,我们常用的ls实际上执行的是ls --color=auto

通过使用which命令,可以查找各个外部命令(和 shell 内置命令相对)所在的绝对路径。为什么前面在使用rm、rmdir、ls等命令时,无论当前位于哪个目录,都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需指明命令的执行文件所在的位置(绝对路径)呢?其实,这是PATH环境变量在起作用。

首先,执行如下命令:

1
2
[root@localhost ~]# echo $PATH
/usr/local/sbin:/usr/sbin:/sbin:/usr/local/bin:/usr/bin:/bin:/root/bin

这里的echo命令用来输出PATH环境变量的值(这里的$PATH的前缀符号),PATH环境变量的内容是由一堆目录组成的,各目录之间用冒号“:”隔开。当执行某个命令时,Linux 会依照PATH中包含的目录依次搜寻该命令的可执行文件,一旦找到,即正常执行;反之,则提示无法找到该命令。

如果在PATH包含的目录中,有多个目录都包含某命令的可执行文件,那么会执行先搜索到的可执行文件。

从执行结果中可以看到,/bin目录已经包含在PATH环境变量中,因此在使用类似rm、rmdir、ls等命令时,即便直接使用其命令名,Linux 也可以找到该命令。

打赏
  • Copyrights © 2017-2023 WSQ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